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广东经济的发展状况,温总理提出,要把深化改革开放同加强科技创新结合起来。
强调要将深化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这个提法以前并不多见。长期以来,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但就是这个“排头兵”和受益者,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也碰到了新难题,遭遇了新挑战。保增长、保就业同样是广东面临的现实任务。而要解决这些难题,广东要继续深化改革,提升开放水平,同时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
事实上,温总理针对广东经济未来发展提出的要求,不仅仅适用于广东一地。犹记得去年夏天,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上海发展到了关键时刻,创新决定着上海未来的前途,对上海生死攸关。上海主要领导以“生死攸关”来形容自主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的意义,确实意味深长。
说到底,加强科技创新是整个国家的共同事业,其紧迫性不单单在沪、粤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地区。鉴于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在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加强科技创新又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我们曾在此前的一篇社论中提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近来曾在多个场合论述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中国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历史的经验说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严峻的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而重大科技成果则推动经济走向复苏甚至繁荣。
从这个角度去观照温总理此次南粤之行中对广东的要求,不难发现其谆谆嘱咐中,正有借助创造科技成果来推动广东经济新一轮的成长之意。这其中又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严峻危机往往会倒逼科技进步,危机面前,人们理应顺势而为;二是当前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使得资源、环境等难以承受,而通过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无疑,深化改革开放与加强科技创新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结合,已经成为问题的关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也是相辅相成的。过去30多年里,中国依靠改革开放实现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为营造科技创新的基础环境、夯实加强科技创新的财力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反过来,科技事业进步、技术革命的突破,又将为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一位青年学者曾在其一篇名为《技术发展多元驱动力研究》的论文里,实证研究了技术发展多元驱动力之间主次关系的互相变化,并从技术驱动力角度提出我国现阶段技术发展战略的启示,即进行战略集成、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其实,对这位研究者的相关理论作出验证的,是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生动实践。这种实践,体现为战略上的高度重视,政府财力上给予了倾斜,并着力培育创新主体,以及努力让科技创新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使命。
我们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曾一再围绕自主创新问题作过重要论述,强调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这是统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主线。也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维的引导下,中国近年来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增速是显著的。2009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1461亿元,同比增长25.6%。这说明,当政府将大量资金用于刺激经济时,也包括了不少增量正在投向科技创新事业。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中央也与地方一起,正共同聚焦一些重大项目与重大课题,以项目和课题推动科技进步。同时,还将培育出科技创新主体视为一个关键点,并努力营造制度环境引导社会力量增加科技投入。温总理刚刚视察过的深圳企业中兴通讯与同城的华为公司均是优秀科技创新主体的代表。本报今天还在头版报道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正当宏观经济整体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之时,作为拥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华为2008年度财报显示出了非常不错的业绩。这其中,依赖科技创新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功不可没。
当然,中国科技创新之路还山高水长,未来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此前的《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未来一段时间里科技创新的使命已经搭建了一个框架,也指出了方向。其中,包括新能源、环境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尤其需要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作为科技领域中的一个后发展国家,中国自然也不能满足于跟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后面,而是应在一些有条件的领域中努力担当引领者的角色。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并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同时以创新文化来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