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07年曾拜访过美国某知名购物网站的中国分公司,该公司由数个副总裁各自管理不同产品线,每个副总裁办公室门口都坐了个价格专员死盯著屏幕,因为比价系统会随时弹出提醒讯息:某竞争对手的某商品价格比我们低了!他必须立即通报该副总裁,看是否降价跟进。
这个该公司内部专用的比价系统会每隔一段时间就到竞争对手网站上去蒐集价格信息,提供给该公司副总裁做决策。这个系统让笔者叹为观止,但另一方面笔者却也感受到价格竞争的巨大压力。老是做削价竞争的事情,难怪中国B2C电子商务过去10年没人可以营利。
价格竞争并非不能做,然而价格竞争有下列问题:1)最便宜的永远只有一家,这绝对是个红海;2)做到最便宜的,那必然表示它在采购商品时是大批量的大规模采购,才能压低进货成本,也才能反映在终端售价上的低价。因此,必须是具有大资本的企业才能做。
正因为这些因素,导致当台湾的B2C 网站例如PC Home或者兴期购物规模越做越大(两者08年营业额均超过14亿人民币),其馀在网上卖 3C电脑商品的中小型购物网站越活越辛苦。因为大型B2C购物网站其进货成本一定比中小型网站还低,也就更有本事可以压低售价。
换个说法,京东商城越做越大,未来一定挤压到淘宝上的电脑卖家。
◎购物比价引擎需求涌现
然而,从消费者角度看,价格比较是购物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所以美国有很多购物比价引擎存在。网民寻找需要的商品型号,网站列出所有贩售该商品的网络商店并比较其价格,网民最终决定要在哪里购买。而一旦网民完成购买,该比价引擎就可以跟网上商店分成。
购物比价引擎这种商业模式为什么在中国大陆过去没出现过?理由有两个:1)B2C网络商店数量不够多,所以比价引擎没有太多可以进行比较的地方;2)真的想要比较价格吗?你上淘宝去比一下就知道啦!淘宝网其实就是个比价引擎。
08年以前,当中国大陆的电子商务还在C2C时代,绝大部分人想到网上购物除了当当卓越之外就是淘宝。所以大部分人的行为,会先上淘宝去看一下,想要购买的商品一般行情是多少。简单的搜索一下,买家很快就对该商品的市场行情有心里有数了。
在这种情况下,独立的购物比价引擎是没有生存空间的。然而,09年的B2C购物网站大量兴起,这种格局即将改变。网民开始涌向大量出现的网店,而这些网店的商品价格资料在淘宝却无法取得。所以,独立的购物比价引擎需求隐隐在形成中,这是个蓝海!
然而,比价购物引擎谁来做最合适?其实,门户网站来做是再适合不过了。笔者知道几大门户网站都苦恼著想进入电子商务市场但是都不知道怎么做。其实,从比价搜索引擎开始做是最快的了,可能比百度去搞C2C 拍卖进入电子商务市场还要快。
如果再经过购物比价引擎的推波助澜,网络购物的价格竞争真的是雪上加霜!台湾的电子商务比大陆起飞得早,其实在发展过程中每年几乎都有70%的网上商店退出市场。任何人都可以突发奇想,去弄个甚么商品就网上开店,但大部份人都熬不过激烈的价格竞争。
何者可以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存活?1)抢先把规模做到最大的。规模大意味著进货时能取得较便宜的价格,因此销售时能具有价格优势。当然,能做到最大的没几家。幸好,电子商务的特性是能容许在利基市场的最大。例如,卖鞋子最大,卖帽子最大等,在某个类别里称王。
2)能取得独特商品,该商品只有此处能买,别处买不到。如此一来,消费者就只能在此乖乖掏钱,因为想在其他地方买也买不到。因此过去常常会看到很多B2C网店的经营者远到日本韩国美国去看新的商品,然后引进来国内贸售。
3)自创品牌。笔者在2005年10月19日的文章「品牌是网络营销最后依归」当中提到:「由于这个牌子的这个商品仅此一家别无分号,自然没有价格比较的问题。」台湾的电子商务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大家才发现自创品牌的重要性,起因之一就是激烈的价格竞争。
这也是为何当Yes PPG在08年成为焦点时,笔者那么惊讶的原因了:因为第一个网上自创品牌案例出现(尽管它最后可能被视为负面案例)就表示中国大陆的电子商务在酝酿多年后,已经孕育出自有品牌的想法。一旦走上这一步,中国的电子商务从此就是快速起飞了。